最近,随着歼-20S频繁亮相,《央视网》对这款双座五代半战斗机的作战定位进行了简要分析,指出歼-20S的后座飞行员将担任信息和武器的控制员,承担着指挥和监控的责任。同时,歼-20S还将无人僚机视作机外武器平台、传感器系统和战斗机的替代品。可以说,中航工业正在通过歼-20S,开启战斗机设计的新纪元。
早期的现代战斗机,为了追求更高的机动性,几乎都采用了单座布局。但进入70年代后,美国海军在面临苏联轰炸机的巨大威胁时,设计了双座的F-14。这款重型舰载机的后座飞行员被称为雷达官,专责操作AIM-54导弹。AIM-54导弹射程超过100公里,使得美国海军得以建立起有效的海上远程防空体系。为此,苏联海军不得不建造6万吨级的“库兹涅佐夫”级航母,并通过搭载苏-33舰载机进行抗衡。而回顾1980年代两伊战争,伊朗的F-14A搭载AIM-54导弹的表现尤为出色,轻松击败了伊拉克装备的米格系列战机,显示出双座布局的战斗潜力。
展开剩余70%1987年,美国空军基于F-14A的成功经验推出了F-15E,这款战机的后座飞行员负责操作对地武器,尤其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多项复杂操作,以确保精确打击。此设计迅速被全球效仿,像苏-30、歼-16等机型都可以看作是这一思路的延续。20多年前,美军研发F-35时,认为借助先进的航电设备和智能系统,单座布局即可完成对地打击任务,因此取消了双座设计。然而,十年前美军提出无人僚机的概念,并开始研发无人机编队时,却发现F-35的单座设计不足以支持这一需求。即使现代控制技术发展迅速,飞行员仍然难以在驾驶战机的同时,兼顾操控无人机的复杂任务。因此,美军在使用F-16D、F-15E等双座机型进行测试后,发现后座飞行员专门负责无人机的操控,依然是最有效的方案。但由于F-35的升力风扇距离座舱过近,缺乏足够的空间设置第二位飞行员,美军最终选择削弱无人僚机的性能要求,转而发展低成本、操作简单的无人机,并借助AI智能系统,提升无人机编队的作战能力。
与此相比,歼-20早早就意识到双座布局的优势。歼-20S作为歼-20的双座改进型,早在2021年就出现在了中航工业的宣传片中。经过多次试飞和无人机测试后,歼-20S顺利赶上了今年的“九三”阅兵。根据中航工业的展示,歼-20S配备了多型无人僚机,根据作战需求,这些无人机可分为三类。最常见、也最容易理解的是武器类无人机,典型代表为攻击-11无人机。攻击-11的设计注重隐身性,具有大尺寸隐身布局,并配备了可搭载数吨武器的内置弹舱,这样的设计极大提高了歼-20S在隐身弹舱限制下的载弹能力。
传感器类无人机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,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国产“神雕”无人预警机。虽然它的功能无法与真正的预警机相提并论,但在提升歼-20S的态势感知能力方面,它作为专属预警机是完全合适的。当“神雕”探测到目标信息时,攻击-11已经准备好发起攻击,此时一个无人机替代歼-20S接近目标,引导武器打击并承担高风险的任务是非常必要的。换句话说,歼-20S实际上可以根据战斗需求,指挥不同的无人机展开作战,而自己则作为指挥中心,始终处于相对安全的状态。这种作战模式使得歼-20S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五代半战机的性能,超越了现役的所有战斗机,并有望彻底改变未来战斗机的作战方式。
除了歼-20S,歼-35的设计师也在公开采访中提到,歼-35未来具备“同机型可演变出双座版本”的潜力。而去年首次亮相的歼-36,则从一开始便采用了双座布局,并且其设计明确围绕指挥无人僚机展开,是一款真正的高端作战装备。如果说歼-20S是开始,那么歼-36则代表了这一设计理念的巅峰。
发布于:天津市垒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