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梳头时,发梢总缠着断发;蹲久起身眼前发黑,半天缓不过神;明明睡够 8 小时,却总觉得浑身乏力…… 这些被忽视的身体细节,或许都是气血不足发出的 “求救信号”。
中医认为,气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,“气为血之帅,血为气之母”,二者相互依存。气能推动血液运行,血能滋养气的生成,一旦失衡,身体就会亮起红灯。面色苍白如纸、唇色淡紫、指甲泛白无光泽,都是血虚的典型表现;而气短懒言、稍动即喘、手足冰凉,则多与气虚相关。
现代人的生活习惯,恰恰是气血的 “隐形杀手”。长期熬夜打乱气血运行规律,久坐不动导致气血瘀滞,节食减肥让脾胃运化失常、生血无源,焦虑压力更会消耗元气。这些看似寻常的习惯,正悄悄掏空身体的 “能量库”。
表示调理气血并非一蹴而就,需遵循 “补养结合、动静相宜” 的原则。饮食上,可用黄芪当归乌鸡汤作食疗方 —— 黄芪补气固表,当归养血活血,乌鸡滋阴补虚,三者搭配堪称 “气血双补黄金组”。晨起喝杯红枣枸杞茶,睡前吃几颗桂圆,坚持一月可见气色改善。
展开剩余39%运动是气血的 “助推器”,但需避免剧烈运动耗气。八段锦中的 “调理脾胃须单举”“双手托天理三焦” 等动作,能通过舒展经络促进气血循环,每天练习 10 分钟,胜过盲目进补。
中医里的艾灸疗法也值得一试。关元穴(肚脐下三寸)是元气汇聚之处,足三里穴(膝盖下三寸)为 “长寿穴”,每周用艾条温和灸这两个穴位 2-3 次,能温阳补气、健脾生血,尤其适合手脚冰凉的人群。
气血调理需避开误区:不可盲目服用人参、鹿茸等大补药材,虚不受补反而会引发上火;女性经期不宜过度补血,以免增加出血量。若出现长期头晕心悸、月经量骤减等情况,建议及时就医辨证调理。
气血充盈的人,自带 “生命力滤镜”—— 眼神明亮、发丝坚韧、步伐轻快。从今天起,早睡不熬夜、三餐有规律、闲来多散步,让气血在身体里顺畅流淌,由内而外焕发生机。
发布于:广西壮族自治区垒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